2023-07-31
千年古陂 造福于民——献给泰和最早的水利工程槎滩陂的创立者
“春耕秋获,闾阊免旱之灾,麦渐忝油黎庶颂阳候之德。”这是刻在泰和县禾市镇槎滩陂上的一幅楹联。千百年来,槎滩陂拦住了滔滔东去的牛吼江,使河水很驯服地越陌度阡,滋润亿万稼穑。这一造福于黎民百姓的伟大壮举,原来是南唐进士、西台监察御史周矩和其子宋仆射光禄大夫羡瞻修建、完善的。据爵誉村周氏族谱记载,周氏始家一世祖周矩,原本南唐金陵人氏,唐末战乱,又因其子婿杨太中为当时吉州刺史。为避战乱,弃官归隐,举家迁徒到杨属邑泰和……于是便有了这千年的古坝。
从泰和县禾市镇往桥丰村去(往南,井冈山机场方向),一路上古樟苍天,巨柏兀立。秋收月的沃野里只留下收割后的稻茬,茫茫然无穷无尽。小山丘前的一群鸟雀,在一座废弃的礼堂式建筑物的顶上叽叽喳喳打闹。这里原属井冈山机场,再往前行约1000米,就是这条上千年的古坝……
◆拦断牛吼江的卧龙
在泰和,就听说槎滩陂为赣地最早的水利工程,为南唐金陵监察御史周矩父子凿石所建,至今的一千零六七十年间,仍旧润泽着泰和4万多亩良田,因此被后人称谓“江南都江堰”。其中不乏传奇的故事。
踏着牛吼江支流边的泥泞小道,越过山林和两座小石桥,便见到一块现代人傍江而立的“南唐监察御史周矩”纪念碑。约半里路,一条混凝土的水坝如卧龙般伸展开去,将牛吼江拦住。这条水坝就叫“槎滩陂”。这是槎滩陂副坝,长约150米,宽18米,高4米有余。因为副坝比主坝长,人们很容易将这副坝当成主坝。
走过副坝时,绕过眼前青山的江水从一条4米宽的小闸口泻出,“隆隆”中撞出千堆白雪后汇成涓涓流水,奔向坝外九曲回肠的浅滩。这闸口原为古人放竹排或者走小船的“过道”。再前行,长约105米的主坝也跃入眼帘。立于古坝上,山岚碧水前时隐时现的农家小舍,青绿菜园外的蹒跚白鸭,微风轻抚山林传出的“啾啾”鸟鸣,合在一起宛如文人笔下的水墨画。
◆周矩父子筑坝开渠
在主坝上的基角处,暴露出众多的红石条。这些红石条分四五层垒叠筑起。浸于水中的红石条有4米长,宽0.4米,厚约0.5米。这些石条是最早筑坝的材料,也就是说这些红石条已经阻水千年。
周矩(公元895-976年),字必至,号云峰,原籍金陵(今南京),南唐天成二年进士,任金陵监察御史。唐末,天下大乱,周矩在天成末年(公元930年)随儿子周羡和女婿吉州刺史杨大中迁居泰和的万岁(今螺溪乡)。到了农村之后,他体察民情,深知群众受旱歉收之苦,便决定兴修水利。
公元937年,周矩经过多年的谋划后,选择了属赣江水系禾水支流,源出井冈山下罗浮的牛吼江上游的槎滩村畔,用木桩、竹筱、土石压为大陂。据当地的《泰和县志》或者《陂志》记载:古陂长一百余丈,横遏江水,开洪旁注,故名槎滩陂。又于滩下七里许,伐石筑减水小陂,储蓄水道,俾无泛滥,名碉石。古陂设计合理,均设在河床坚硬、水流缓慢处,以免遭冲毁。36渠道分支灌溉,并在陂上设置大小泓口,供船、排通行,保证航运畅通。
建成槎滩陂后,周矩父子开挖灌溉渠道36条,使禾市镇和螺溪乡9000多亩田地变成吉泰盆地的鱼米之乡。周建平说,在科学落后的当时,百姓信仰迷信,每遇久旱无雨,就请道士做法,求神龙降雨。由此可见,周矩大兴水利筑坝开渠的场景是何等壮观。1000多年的时间内,槎滩陂仍旧屹立不倒,并为百姓造福,因此曾一度被当地人称为古代“江南都江堰”。
买山购地维护水坝
经过千年江水的冲击,槎滩陂为何能久而不败呢?
据当地居民介绍,槎滩陂至今已有多次修复,并得到拓展和完善。其中解放后,泰和县政府就进行过三次大规模的扩建,致使千年古陂的灌溉面积陡增到5万亩。古陂的大部分表面也就成了现在的混凝土状。
其实,周矩父子建好古陂后,后人对其钦佩之余还爱护有加。至今,古陂上仍刻有一副“春耕秋获,闾阊免旱魃之灾;麦渐忝油,黎庶颂阳侯之德”的对联,就足以证明这一切。
槎滩陂的永葆辉煌,完全取决于周矩的目光长远。根据正统(明英宗年号)十四年的《槎滩碉石陂事实记》载,古陂建成后,周矩“又以资买参山口山地一所每年收椿木三百七十株,架洪木三株,春茶七十斤,又置城陂筱山一所,由是不伤人之财而修陂有费矣。”意思是,周矩建坝后,买了两座山,种上经济作物产生利润用以维修水坝。
《槎滩碉石陂事实记》记载:“至二世祖讯羡,仕宋银青光禄大夫赠右仆射,致仕,以御史之所为猷未备者,遂以俸禄余资买永新县六十四都刘简公稻田三十六亩,地五亩,鱼塘四口,火佃七户,房屋十七间。岁收籽粒以给修陂之食而不劳人之饷。”也就是说,周矩的二儿子周羡继承父业,也为古陂造福百姓绞尽了脑汁。



“春耕秋获,闾阊免旱之灾,麦渐忝油黎庶颂阳候之德。”这是刻在泰和县禾市镇槎滩陂上的一幅楹联。千百年来,槎滩陂拦住了滔滔东去的牛吼江,使河水很驯服地越陌度阡,滋润亿万稼穑。这一造福于黎民百姓的伟大壮举,原来是南唐进士、西台监察御史周矩和其子宋仆射光禄大夫羡瞻修建、完善的。据爵誉村周氏族谱记载,周氏始家一世祖周矩,原本南唐金陵人氏,唐末战乱,又因其子婿杨太中为当时吉州刺史。为避战乱,弃官归隐,举家迁徒到杨属邑泰和……于是便有了这千年的古坝。
从泰和县禾市镇往桥丰村去(往南,井冈山机场方向),一路上古樟苍天,巨柏兀立。秋收月的沃野里只留下收割后的稻茬,茫茫然无穷无尽。小山丘前的一群鸟雀,在一座废弃的礼堂式建筑物的顶上叽叽喳喳打闹。这里原属井冈山机场,再往前行约1000米,就是这条上千年的古坝……
◆拦断牛吼江的卧龙
在泰和,就听说槎滩陂为赣地最早的水利工程,为南唐金陵监察御史周矩父子凿石所建,至今的一千零六七十年间,仍旧润泽着泰和4万多亩良田,因此被后人称谓“江南都江堰”。其中不乏传奇的故事。
踏着牛吼江支流边的泥泞小道,越过山林和两座小石桥,便见到一块现代人傍江而立的“南唐监察御史周矩”纪念碑。约半里路,一条混凝土的水坝如卧龙般伸展开去,将牛吼江拦住。这条水坝就叫“槎滩陂”。这是槎滩陂副坝,长约150米,宽18米,高4米有余。因为副坝比主坝长,人们很容易将这副坝当成主坝。
走过副坝时,绕过眼前青山的江水从一条4米宽的小闸口泻出,“隆隆”中撞出千堆白雪后汇成涓涓流水,奔向坝外九曲回肠的浅滩。这闸口原为古人放竹排或者走小船的“过道”。再前行,长约105米的主坝也跃入眼帘。立于古坝上,山岚碧水前时隐时现的农家小舍,青绿菜园外的蹒跚白鸭,微风轻抚山林传出的“啾啾”鸟鸣,合在一起宛如文人笔下的水墨画。
◆周矩父子筑坝开渠
在主坝上的基角处,暴露出众多的红石条。这些红石条分四五层垒叠筑起。浸于水中的红石条有4米长,宽0.4米,厚约0.5米。这些石条是最早筑坝的材料,也就是说这些红石条已经阻水千年。
周矩(公元895-976年),字必至,号云峰,原籍金陵(今南京),南唐天成二年进士,任金陵监察御史。唐末,天下大乱,周矩在天成末年(公元930年)随儿子周羡和女婿吉州刺史杨大中迁居泰和的万岁(今螺溪乡)。到了农村之后,他体察民情,深知群众受旱歉收之苦,便决定兴修水利。
公元937年,周矩经过多年的谋划后,选择了属赣江水系禾水支流,源出井冈山下罗浮的牛吼江上游的槎滩村畔,用木桩、竹筱、土石压为大陂。据当地的《泰和县志》或者《陂志》记载:古陂长一百余丈,横遏江水,开洪旁注,故名槎滩陂。又于滩下七里许,伐石筑减水小陂,储蓄水道,俾无泛滥,名碉石。古陂设计合理,均设在河床坚硬、水流缓慢处,以免遭冲毁。36渠道分支灌溉,并在陂上设置大小泓口,供船、排通行,保证航运畅通。
建成槎滩陂后,周矩父子开挖灌溉渠道36条,使禾市镇和螺溪乡9000多亩田地变成吉泰盆地的鱼米之乡。周建平说,在科学落后的当时,百姓信仰迷信,每遇久旱无雨,就请道士做法,求神龙降雨。由此可见,周矩大兴水利筑坝开渠的场景是何等壮观。1000多年的时间内,槎滩陂仍旧屹立不倒,并为百姓造福,因此曾一度被当地人称为古代“江南都江堰”。
买山购地维护水坝
经过千年江水的冲击,槎滩陂为何能久而不败呢?
据当地居民介绍,槎滩陂至今已有多次修复,并得到拓展和完善。其中解放后,泰和县政府就进行过三次大规模的扩建,致使千年古陂的灌溉面积陡增到5万亩。古陂的大部分表面也就成了现在的混凝土状。
其实,周矩父子建好古陂后,后人对其钦佩之余还爱护有加。至今,古陂上仍刻有一副“春耕秋获,闾阊免旱魃之灾;麦渐忝油,黎庶颂阳侯之德”的对联,就足以证明这一切。
槎滩陂的永葆辉煌,完全取决于周矩的目光长远。根据正统(明英宗年号)十四年的《槎滩碉石陂事实记》载,古陂建成后,周矩“又以资买参山口山地一所每年收椿木三百七十株,架洪木三株,春茶七十斤,又置城陂筱山一所,由是不伤人之财而修陂有费矣。”意思是,周矩建坝后,买了两座山,种上经济作物产生利润用以维修水坝。
《槎滩碉石陂事实记》记载:“至二世祖讯羡,仕宋银青光禄大夫赠右仆射,致仕,以御史之所为猷未备者,遂以俸禄余资买永新县六十四都刘简公稻田三十六亩,地五亩,鱼塘四口,火佃七户,房屋十七间。岁收籽粒以给修陂之食而不劳人之饷。”也就是说,周矩的二儿子周羡继承父业,也为古陂造福百姓绞尽了脑汁。





评论 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