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索

崛起泰和
创建于:2023-07-25 17:03:18
圈里有谁
    +5
最热
《泰和县志》(1993版)大事记,对于泰和历史上的重大灾害,都有记载。从中摘录出来,分享给大家,看看会不会改变对家乡的看法!泰和历史上的地震记录晋太兴元年(318)十二月,地震。义熙八年(412)一至四月,地震4次。明万历二十八年(1600),地震。清嘉庆十三年(1808)十一月,地震。康熙四十六年(1707)十月初四、初五,地震。民国民国7年(1918)2月12日,地震,房屋摇撼一分钟。5月大水,持续一个月,收成大减。9月疫病流行。(这一年太惨!)民国10年(1921)2月地微震。从这些记录来看,泰和历史上也并不是没有发生过地震。只是发生的频率非常低,而且也没有太详细的地震伤害记录。估计与今天的情况类似,虽然有震感但并非处于震中的区域。泰和历史上的水旱风火虫疫晋隆安二年(398),连岁大水,民饥。南北朝天监元年(502),大旱,饿死多人。唐长庆四年(824)十一月,大水。乾符元年(874),始建慈氏阁,宋初知县沈遵易名快阁。中和四年(884),大旱,饥民相食。宋绍兴四年(1134)夏、秋洪水,淹没民舍。绍兴六年(1136)大旱,有饥民饿死、外逃。元元贞元年(1295),升太和县为州,属江西行中书省吉安路。是年六月大水,弛江河湖泊之禁。至正年间(1341-1368),设早禾市巡检司。至正十年(1354)四月,淫雨,洪水,平地水深数米。大饥,人相食。秋疫。明成化二十一年(1485)夏,大水入城,决天井坝为河,赣江在今樟塘、万合河段改道10余公里。正德六年(1511),知县陆震用砖砌城墙,周4公里,高4米,厚2米。并改建7门。嘉靖十二年(1533)秋,星陨如雨,禾苗大灾。万历二十五年(1597)四月,疾风拔树,坏屋甚多。是年,建龙头山塔。万历四十四年(1616)五月,大水,城内外民房倒塌,居民淹死众多。是年,知县王元瑞捐千金,在东门外修石矶头,并沿赣江筑防洪堤(人称王公堤)。是年,郭子章纂修《白下大记》。清顺治十七年(1660)三月,山洪暴发,王山崩裂,人畜田舍淹死浸没甚多。康熙三十一年(1692)四月,怪风拔树飞石,万寿宫毁坏。康熙四十二年(1703)夏,虫灾,大水,地面水深3米余,崩破塘口堤岸330余米。冬,民大疫。康熙四十三年(1704)五月初八,大水。十八日复大水,两岸房屋、田禾淹没,千尺矶头尽崩。洪水后大旱,民大饥、大疫,县令匿灾不报。康熙四十四年(1705),大疫。康熙四十五年(1706),大疫。康熙五十二年(1713)四月,大水,较四十三年高1米,县衙仪门水深1.6米,淹没田舍禾苗无数,王公堤崩,民大饥,免征全县地丁银粮1年。雍正二年(1724)八月,云亭河大水,淹没民宅,死人甚多。乾隆二十五年(1760),大旱,数月不雨,颗粒无收。乾隆四十一年(1776)九月,大水。乾隆六十年(1795)四月,大冰雹。嘉庆五年(1800)正月,大凌。七月,大水。九月,雪。咸丰三年(1853)六月,彗星现于西方,逾月灭。七月,淫雨10天,禾尽生秧,红螳螂绕旦堂,日无光。是年,法籍神甫在云亭乡小瀚村设天主堂传教。道光六年(1826),天旱民饥,赣南添刀会在云亭乡发展会员,组织抗饥饿斗争,首领被知县诱捕杀害。道光十二年(1832)九月,雪,次年三月解冻。道光十四年(1834),大水,民大饥,人食野菜。道光十七年(1837),大丰收,6乡筹建义仓共31所,储谷255425公斤。同治七年(1868)夏,两月未雨,禾尽枯稿。同治八年(1869)夏,大水,圩堤尽溃,毁田舍无数。光绪四年(1878),七月,云亭、仙槎、仁善乡水灾,冲塌田舍,淹死人畜无数。民国3年(1914)春,飓风、大雹、雷电交作,毁大成坊及崇圣殿,乡间拔树无数,丰乐寿樟(西昌八景之一)亦被电击烧毁。民国4年(1915)7月初,陡涨洪水,城谍被淹,北门谍上可通船,乡间倒屋,淹死人畜无数。在考棚设水灾贩局,向各埠募捐31000元(银元)散赈。民国7年(1918)5月大水,持续一个月,收成大减。9月疫病流行。民国8年(1919)夏,高行馗水陡涨数丈,淹没人畜,倒塌房屋不计其数。民国9年(1920)5月河东三乡灾民,开展向地主要粮斗争。民国26年(1937)高行乡竹蝗成灾,毛竹尽枯。1950年7月稻苞虫、螟虫、棉蚜虫成灾,遍及全县。1951年1月18日,县城一街发生火灾,烧毁和损坏房屋37幢。1952年7月17日凌晨6时,缝岭、石家、东沔山洪暴发,五、八、十区25个乡遭受严重水灾,淹死38人,冲倒房屋1705幢,受灾农田39989亩。18日,省委副书记杨尚奎来县视察灾区。1954年11月17日,县城中山路火灾。1956年4月,接收安置上海垦民127户507人于潋溪乡。5月,久晴不雨,12个乡大旱,受灾面积633077亩。7万多劳力日夜抗灾。1959年2月4日,高陇公社出现大风、冰雹,毁坏房屋1710幢。5月桥头啸江、春和等地暴发竹蝗危害,虫口密度每平方米达1000多只。是年,沿溪、冠朝、上模等9个公社暴发松毛虫,危害面积9.8万亩。1960年2月,洞口水库工地火灾,烧毁工棚28间,烧死6人,伤10人。4月26日,栖龙、古坪冰雹,栖龙最大的冰雹有鸡蛋大。同时,古坪有9级雷雨大风,刮倒大树390多株,打坏民房229幢。1962年1月31日,马市圩镇火灾,烧毁房屋186幢,181户受灾。1963年8月至10月,大旱,98%水塘干裂。1964年2月19日至26日,下冻雨,车辆无法通行,农作物受冻害。6月17日,赣江水位高达63.95米,超过警界线3.95米,是建国后水位最高的一次,两岸7个公社受淹,万合防洪堤决口49处,全县淹死8人。7月1日,县境遭大暴风雨,刮倒房屋71幢,压死3人,掀翻货船6艘。秋,晚稻暴发三化螟。1966年4月3日下午至傍晚,12级大风加冰雹,冰雹大的如拳头。三都、禾市、南溪、沿溪、樟塘、万合等公社受灾严重,倒塌房屋251间,刮倒树木2043株,死亡5人。1967年,流脑暴发流行,死亡170多人。1968年6月16日至29日,赣江涨水,出现3次洪峰,水位均在63米以上(警界线为60米),是建国后洪水淹期最长的一次,赣江两岸7个公社受灾严重。1969年8月7日,河东山洪暴发,老营盘等9个公社64个大队6961户受灾,淹死45人,倒塌房屋6629间、仓库18幢,冲坏大批水利工程、公路桥梁和农田。1971年秋,晚稻暴发三化螟。1972年2月竹山粮食加工厂失火,厂房及设备被烧毁。1973年4月11日凌晨3时,县境遭龙卷风、冰雹袭击,禾市、马市、南溪、上田、澄江、塘洲、沿溪、樟塘8个公社(镇)受重灾,死亡16人,倒塌房屋4039幢。地委副书记吴平来县视察灾情。夏,早稻暴发卷叶虫。1976年7月9日,河西山洪暴发,5个公社10余万亩农田受灾,死亡3人,冲走木材6000多立方米、毛竹5万余根,倒塌房屋800余幢。冬,冰冻长达40余天,1.3万亩宿根蔗、2200余亩冬植蔗全被风犁病毁灭。1977年4月24日下午5时,狂风暴雨、冰雹达半小时,河西11个公社(除石山)、河东4个公社(塘洲、万合、樟塘、苑前)受灾,倒塌房屋927幢,死亡15人。1978年,伏、秋连旱。1979年7月12日,小龙镇街因接电不慎失火,烧毁房屋322间。1982年6月13至19日,连降大到暴雨,雨量达300毫米,赣江和禾水两岸受灾,死亡8人,倒塌房屋1282间,冲坏公路25公里。1984年5月三都、石山、南溪、塘洲4个乡松毛虫成灾,为害面积8.3万亩。1985年夏,早稻暴发稻瘟病、白叶枯病,甘蔗发生二点螟危害。1986年夏,甘蔗发生二点螟,最高枯心率46.96%,伏、秋、冬连旱,永昌市汽车轮渡因赣江水浅停航3个多月。1987年4月10日下午,龙卷风、冰雹袭击禾市、螺溪、石山三个乡镇,死亡2人,损坏房屋5289幢。暴发稻飞虱虫灾。结语从这些记录来看,泰和历史上的各种天灾当中,频率最高,且破坏力最严重的,应该是水灾和旱灾了。时不时,就会来一场大洪水,轻则冲毁民宅田舍,重则冲毁大堤,甚至让赣江都改道!紧接着,又会来一场大旱。轻则局部绝收,重则饿殍遍野。所以在泰和这片古老的土地上,先祖们也是不断的在战天斗地,艰难开拓。尤其是建国之后,全县各地大量兴修水利,各类水库大坝遍地开花。这才终于驯服了水灾这个恶魔,造就了今天六十万泰和人民安居乐业的新局面!
心蓝
江西泰和县城里的“龙洲园”,不看不知道,原来还有这些说法江西泰和县城新增了一个游玩的好去处:龙洲园,就在富瑞二期的后面、新泰中的前面。春暖花开时节,恰好气候怡人,耐不住寂寞的人都会出门走走。周末,来到县城看着那又平、又宽、又直的大道,感慨这两年泰和县城的变化太大了。走过钦顺路,路过新泰中,突然一块大石头上镌刻的“龙洲园”几个金黄大字映入眼帘。早就知道那里在建一座公园,今天才知晓它的大名。其实不能叫大名,因为同行的几位有些文化的人都不知道“龙洲”是何意,反而说,这里是万石垄呀,怎么叫“龙洲园”。我们几人怀着好奇心往龙洲园里走,想一探究竟。漂亮,是第一感觉。开阔碧绿的大片阳光草地、充满诗情画意的弯弯水渠、洁白别致的网红桥,崭新气派的足球场、网球场、篮球场、停车场,往里走,还有泰书阁、儿童娱乐场,彩色游步道边新颖的路灯、别致的坐椅等,令人目不暇接。转向北面来到接近新泰中大门前,有一个“登科雕塑墙”,上面浮雕式刻了泰和县古代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名人像:刘崧、陈循、曾鹤龄、曾彦、刘过、罗钦顺、欧阳德等,再就是黄庭坚的《登快阁》:痴儿了却公家事,快阁东西倚晚晴……其中最显眼的是涂了暗红色、刻着杨士奇的一首诗:“龙洲过县千年谶,黄甲初登第一名。从此累累题榜首,东城迎喜过西城”。看到这里,就印证了我心中的猜测,我就给同行人及周边游客说一点取名龙洲园的文化内涵个人理解。龙洲园之名包涵多重文化含义。首先是宗教文化。若大的园内就露天刻写了二三首诗,而杨士奇这一首最显眼,诗的内容源于佛教一个和尚的故事。据清光绪四年《泰和县志》记载,北宋初,有一个大和尚叫定光法师,安徽同安人,从庐陵来到泰和,经玉华山脚下的黄卯冈,到县城南面准备南渡赣江,先在江边的比丘园(今西昌寺)驻脚几天。突然有一天江水暴涨,村民纷纷到庙里祈求水退、保佑平安。定光法师向村民了解到情况,原来是赣江边的高汇潭中一条蜃经常出来兴风作浪导致洪水涛涛。定光法师向洪水中投下一个偈,口中念念有词,过了一会儿洪水就慢慢退去,几天后在靠县城的一边露出了一片长条形、断断续续的沙洲。定光和尚投下偈后还写了谶语留在庙里的藏经楼中,后来由僧人发现了,写的是:“龙洲过县前,泰和出状元;龙洲接金鱼,泰和出相儒;龙洲接甑篦,泰和佐皇帝。”因为那条长龙般的沙洲正好在县治南面的前方,与谶语意思一致,因此,人们就把水退后露出的这一带沙洲叫“龙洲”。当时洪水虽然退了,但那个巨蜃还会到那一带的江中欣起巨浪产生洪涝,村民就请定光法师再投偈制服它。定光和尚又投下一偈,并丢下一条绳索,把那巨蜃绑住牵到庙旁边的高汇潭里,拴到一个铁桩上,水患就基本消除,也写下一个谶语:“龙洲过县状元出,鱼坝添儿宰相生;应塔索飞遭火劫,高汇钟响出公卿。”定光法师后来南渡赣江,进入紫瑶山修炼。现在紫瑶山脚下苑前镇范围内还有一个民间信仰点叫定光寺。因此,龙洲地名的来源包含着宗教文化元素,龙洲的故事又属神话传说,有着浓厚的民间文化色彩。现在城区老南门酒厂前面还有一个村庄叫龙洲,村中刘氏祠堂的大门上镶钳的一块红米石上,还深深刻着“龙洲”两个楷书字,曾经的龙洲村委会在20多年前却并入了南门村。龙洲这地方地势平坦,土质肥沃,作物丰收,长期以来陆续有村民在那开荒耕种,安家落户,逐渐成了一个大村庄,村民日渐富足,文化日益兴起。到了南宋前期,这龙洲村出现了著名词人刘过(1154-1206)。刘过,字改之,号“龙洲道人”,他是一个豪侠式的人物,尚气节,爱文学,喜饮酒,又喜谈兵,出语豪纵,与陆游、辛弃疾等名人大家交往甚好,互相砌磋诗词,还曾经是辛弃疾的幕客,词的风格与辛弃疾相近,所以当时词坛有“辛刘”之说。刘过有《龙洲词》传世,存词77首,他还向当时宰相呈写过恢复中原策略,抒发报国之志。现在江苏省昆山市仍保存有刘过墓,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。看看刘过当年在武昌黄鹤楼上游的南楼与朋友小集写的一首“唐多令”词,就可了解他爱国忧国的情怀:芦叶满汀洲。寒沙带浅流。二十年,重过南楼。柳下系舟犹未稳,能几日,到中秋。……黄鹤断矶头。故人曾到否。旧江山,浑是新愁。欲买桂花同载酒,终不是,少年游。这首词中体现出刘过与辛弃疾一样饱含忧国之心报国之情,面对南宋江山的残山剩水,他充满悲愤与叹惋,一上高城万里愁。刘过的《沁园春.张路分秋阅作》中有“拂拭腰间,吹毛剑在,不斩楼兰心不平”。抒发了恢复中原、统一江山的抱负。因此,龙洲园还包含着“修齐治平”的儒家文化内涵,有着优秀传统文化底色。定光法师的谶语300多年后得到应验。明朝前期,泰和就出现了几名位高权重的宰相级人物:杨士奇、肖滋、尹直,其中杨士奇为四朝元老,内阁首辅。明永乐十三年(1415)年,县城城东人陈循金榜题名状元及第,在南京任职的杨士奇欣闻乡人大魁天下,就写了前面那首祝贺诗、预言诗。与定光法师的谶语一样,杨士奇的预言也应验了――“东城迎喜过西城”,过了6年后,县城城西人曾鹤龄又高中状元。又过了57年(1478),沙村人曾彦又状元及第,真是“从此累累题榜首”。曾彦中状元后,当时国子祭酒、本县人罗璟(1464甲申科探花)旌送状元归第时题了一副对联:“江右贤科十回虎榜魁天下,西昌文运三应龙洲过县前”。可见当时本县的文人士大夫对定光法师的谶语都有了解。所以,龙洲园又包含着科举文化内涵,是古代泰和科举文化的一部分内容。“西昌文运甚堪夸,三状四榜六探花。二会七解四宰相,九尚十侍佐皇家。四百进士登皇榜,千余举子顶乌纱。布按科道难记数,贡监犹如斗量沙。”这首民间流传的歌谣反映出泰和县古代人文荟萃的盛况。龙洲园中的“登科雕塑”墙上醒目标题——“钟灵毓秀.人文荟萃”,既是点睛之笔也是最好的诠注。那些历史故事与传说,不能理解成因为有法师的谶语才出现状元,谶语得到验证也许是一种巧合。只有志存高远、脚踏实地、矢志不渝的长期努力,才能有真实的可能。如果没有这些先贤勤奋刻苦、百折不挠、学无止境的求学精神与多年的寒窗苦读、“十年磨剑”,哪有金榜题名、光耀门庭?新泰中前面、第四实验小学西面的公园取名为“龙洲园”,或许主要取它的科举文化意义,希望莘莘学子努力学习,刻苦钻研,勇攀高峰,争取实现登上龙虎榜,“鲤鱼跃龙门”,也是希望广大青少年学生要学习那些先贤不懈进取、持正守节、爱国奉献、崇德向善的品质。但是,正如“登科雕塑”墙上的几位人物的出身与其人生成就告诉我们,不一定不登科就不能做出一番事业。杨士奇白身拜相,他不是进士也不是举人,却能在明朝初期的政坛位高权重、显赫一时,在文坛也地位独尊。刘过也没有科举身份,却能成为留芳千古的文化名人。所以,一个人的品行、能力及综合素质情况是人生成就大小的最重要因素。学好文化知识考到高的分数固然是一种荣耀和追求,但一辈子的勤勉奋进,竞竞以强,也能实现行行出状元,所谓“蛟龙出自四海洋”。徜徉在春天里的龙洲园,欣赏着县城民心工程建设新成果,令人心旷神怡,目睹那些身边的文化元素,不免有点思绪联想。
心蓝